装逼

随感

很少更新博客,除了忙和懒之外,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总是抱着一种领导要来这里视察的态度写博客,所以自己给自己定下了许多规矩:要算得上一篇「文章」才发、要言之有物才发、要不遭别人耻笑才发……

这些「规矩」让我变得非常累,久而久之,让我失去了更新博客的欲望。现在每月更新的「文章」平均连一篇都不到,这实在是太糟糕了。

从 2008 年开始,我就把博客命名为「避难所」。叫这个名字,无非是希望在网上有一块自己的自留地,到这里写作时,可以卸下重担忧虑,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不安或是喜乐。此外,也多少记下些什么,不然日子晃晃悠悠的过去,回头一看,都不知道自己经历过啥。

我希望自己的博客可以写的更随性一些、更坦荡一些,哪怕它矬过某个小学生的作文、恶俗过小沈阳和《两只蝴蝶》。只要它是真实的,那就没有问题。

装逼是我极其厌恶的品质之一,我却发现自己无往不在装逼的枷锁之中。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的人生,实在太他妈的累了。

青春禁忌游戏——兼忆陈旭老师

光影

港版《青春禁忌游戏》海报

难得周末不用工作,一早就订了《青春禁忌游戏》的票,和阿彬远赴牛池湾看戏。

因为大学时看过艺传同学的排演,所以对这部戏还是寄予了不小期望。但总得来说,这部港版的《青春禁忌游戏》还是挺令我失望,语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无论导演和演员其实都没有表现好这部戏的「精神气质」。或许和《窃听风暴》一样,这样的作品只能产生于共产国家,也只有在共产国家长大的演员才能表演的淋漓尽致吧。

第一次看这部戏的时候是大四,一个在祁老师课上认识的艺传同学推荐我去看的,她说我准会喜欢。当年演出地点是在图书馆地下的小剧场,而参演的同学都是师弟师妹,虽然略显稚嫩,但也都表演的真诚、卖力,以致把我这个大四的老油条都感动地稀里哗啦。那时阿彬在香港上学,电话里我就和她说,这部戏太棒了!以后一定要一起看。

这部戏创作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意识形态信念全面崩溃,政治保守、特权遍地、贪腐横行,其实挺像这十年的中国。四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抱着不同目的而齐聚老师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家中,为了取得保管试卷的保险柜钥匙,而无所不用其极。虽然只是一部室内的单场景剧,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戏完整呈现了一一幅后极权时代的时代速写:它并不像极权时代那样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但它向人们散播「毒素」的情况丝毫不比极权时代好到哪去,权力(特权)、财富、性、暴力不仅成为社会的偶像,更成为青年一代的偶像,在疯狂的偶像崇拜背后,是道德信念的彻底崩塌,真诚、善良、理想主义和虔诚信仰只能被嘲笑和唾弃。

继续阅读

随感

事隔一年多,终于想拿起笔,重新写起这个博客。

一年中,发生了好多事。在利黄瑶璧和阿彬一起无助的哭过,也在小西湾的家中放肆的笑过。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新媒体编辑,阳光时务。

虽然已经改名叫阳光时务周刊,但我还是喜欢阳光时务的名字,总觉得阳光时务周刊过于拗口,还不如直接叫「时务周刊」的好。

4月底实习,6月1号入职,到现在已经4个多月,经历过一次全新刊物的创刊、一次重大的人事震荡,还有就是,看着 Facebook 的 Like 数从 2200 变成了近 12000.

这么久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私人生活,没读书、没看电影、没出去玩儿,成日在电脑前坐满十多个钟,被各种碎片式的信息轰炸,人也变得特别浮躁,令到自己也愈发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继续阅读

脑残思维与国民教育

观点

今天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便想起了一些关于鲁迅文章的轶事:在我读中学的时代,鲁迅的文章是语文科目中最为重要的课文,考试必考,金句必背,像《纪念刘和珍君》、《药》、《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都是烂熟于心的经典名篇。我常常纳闷,为什么语文课本如此青睐他的文章,后来终于在考试中找到了答案:鲁迅对旧社会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会让我们对于新社会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搞了半天,原来一切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我想鲁迅他老人家活到今天,必然会被这帮混蛋气的七窍生烟:我对官僚主义和反人性的鞭挞批判竟成了你们维护官僚特权践踏基本人权的合理化依据。一个反洗脑的斗士竟成了洗人脑的工具,人世间最悲剧的事也莫过于此吧!

不过前段时间,鲁迅的文章又开始纷纷撤出语文课本,以上提到的经典名篇一概被剔除在外,无一幸免。感叹铁打的课本流水的兵之余,也不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彼时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此刻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原来是那帮人发现当下的新中国比之鲁迅所批判的旧社会黑恶程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总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士以拥护鲁迅为名,行煽动颠覆之实,为免瓜田李下,授人以柄,还是统统撤下,免得多事。

继续阅读